您的位置:首页 > 资讯 >

长江上游发现4500年前水稻田!将提供珍贵信息

2021-06-07 14:23:00 来源:川观新闻

6月7日,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新津宝墩遗址最新考古成果——继几年前在遗址内发现了4500年前的碳化水稻等植物遗存以后,考古人员在2020年度的考古发掘中,发现了成都原最早的水稻田,为人们了解成都原史前水稻种植提供了珍贵信息。

2020年,宝墩遗址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,经国家文物局批准,共清理灰坑68个、灰沟8条、墓葬5座,垫面遗迹1处、护坡遗迹1处,出土数以万计宝墩时期陶片及几十件石器等,其中最重要的发现,就是发现宝墩时期作为建筑构件使用的碳化竹片,同时发现宝墩时期疑似水稻田遗迹。

在宝墩遗址过去的考古工作中,通过植物考古工作,宝墩遗址发现了4500年前的碳化水稻、黍、粟及其他植物遗存,通过不同遗迹水稻、黍、粟出土比例分析,确认了宝墩时期先民农业经济结构以稻谷为主、兼种粟和黍,同时采集野豌豆、薏苡属等植物作为植物的补充。

不过4500多年前的水稻是如何种植的呢?考古人员在发掘中有了新的发现。

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工作站副站长唐淼介绍,在发掘区中部第8层下,有一层上下形态水的地层,分布呈西北东南向,向本次发掘区外延伸。该地层较为纯净,少见典型文化层中大量的陶片、红烧土、碳屑等包含物,地层土质为淤泥、包含有大量铁锰结核(铁锈斑)。“铁锰结核需要再饱氧与厌氧交替的环境中才能形成,这一信息提示我们该地层不是简单的湖沼堆积,可能与水稻种植有一定关系。”

考古人员及时在该地层中采集2件土样标本送检,同时在发掘中关注与水稻种植相关遗迹。目前发掘已结束,对于疑似水稻田区域,他们采取了大面积保留、小面积解剖的方式,发现了1条与该区域相连通的水沟遗迹,1条疑似田埂遗迹,1处疑似水稻根窝遗迹。2件土样标本植硅体检测结果显示,该地层中有水稻植硅体分布,为主要农作物类型。

唐淼介绍,水稻植硅体包括扇型、双峰型和并排哑铃型三种,其中双峰型植硅体含量最高,植硅体浓度高于100000粒/克,扇型植硅体浓度高于80000粒/克,可以说从生物指标来讲,该地层已经基本可以判定为水稻田。

据悉,考古人员已对该地层土进行系统采样,计划系统检测该地层各区域、上下相邻地层植物植硅石情况,通过对不同区域、不同地层水稻植硅石类型、比例、浓度、与水稻伴生的杂草群的综合分析、土壤微形态研究等方式加强对该区域为水稻田认定。(记者 吴晓铃)

最近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