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 资讯 >

【新视野】在合肥马拉松赛道上,他背着寻亲启事奔跑

2025-11-11 09:15:17 来源:合肥在线

11月9日,天还没亮透,马拉松的起点已经人声鼎沸。身披号码布的跑者聚在一起热身、拍照、聊天,25岁的蔡翔宇在人群中并不显眼。他微微低着头,小心地把那张寻亲启事贴紧在背上。

纸上,是一个陌生孩子的笑脸。他抚平边角,拍了拍那张纸,就像在安抚什么。“我怕它被风吹掉。”他说,“这孩子还等着回家呢。”

“这是我两年来跑得最快的一次。”赛后第二天,他回忆起那场比赛时,语气里还有点兴奋。


(资料图片)

奔跑的起点  

蔡翔宇患有脑瘫。童年时的世界是用双手去维持平衡、用意志与身体对话的世界。从那以后,他就一直在和“不可能”赛跑。

他比照片上显得更瘦,坐下时略显拘谨,胳膊放在桌上,手指微微发抖。

“我3岁才会走路。”他没太多铺垫地说出这句话。“医生那时候就说,我可能一辈子都跑不了。”他的发音不太清晰,小时候别人都在操场上跑,他就在旁边看。“后来慢慢能走了,就觉得既然能走,为什么不能跑呢?”

2023年,他到合肥工作,开始尝试马拉松这个项目。起初连一公里都跑不完,摔倒、擦伤、再站起来成了家常便饭。但那种独属于自己的节奏感,脚掌触地的声音、风掠过脸颊的感觉,让他一次次坚持下来。

“膝盖、跟腱、肌肉都疼,但跑步能让我康复一点,也让我觉得自己还在往前。”说这话时,他笑了笑:“我跑得慢,但每次都比上次快一点。”

奔跑的意义

谈起跑步,蔡翔宇的眼神亮了起来,那种光不是初学者的热情,而是一个曾在赛场上与命运较劲的职业残疾人运动员才有的光。

2017年,他在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上拿到100米、200米银牌,那是蚌埠市禹会区第一枚全国性残疾人体育奖牌。“那年我还挺骄傲的。”他说,别人看自己走路摇摇晃晃,“没想到能跑进全国前几。”

后来,他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残运会,跑1500米T36级,拿了第五名。“那比赛真难,跑到最后心脏快‘炸’了,但我知道自己能跑到终点。”那是他第一次觉得,“我真的跑了出来”。

后来,他成了一名审计人员,继续在合肥生活。白天上班,晚上训练,生活被一圈又一圈的跑道填满。“跑步让我觉得自己依然在往前。”

今年5月,他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一个视频。全国各地的马拉松跑者,把寻亲启事贴在背后跑步,那是“宝贝回家·马拉松公益寻亲计划”。

“我看完就想,反正我也在跑,这样跑更有意义。”很快,他被邀请担任合肥站的组织者之一。他建群、拉人、设计海报、联系跑友,协调参赛流程。半个月的准备期,他几乎每天晚上都在忙。

“我们最终有30多人报名,来自全国各地。”他说。赛前一天,他反复检查材料。海报一张张铺在桌上,印着孩子的笑脸、姓名、失踪地点。

“每一张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。”第二天一早,他比别人更早到达赛场,帮大家贴好背后的寻亲启事,这场比赛已经有了新的意义。

“我不是一个人在跑。”他说。沿途,不少观众注意到他们的背影,有人拍下照片,有人停下来读完那张海报。

这些细节,在他心里比成绩更重要。这次活动,让他重新体会到“跑”的力量,不仅是突破身体的极限,更是与社会的一次连接。

“这次,我半马跑了1小时46分,是我两年多来的最好成绩。”说这话时,他笑得有点腼腆。

奔跑的希望

比赛结束后,蔡翔宇在社交平台发布了跑团合影。照片里,大家的笑容有些疲惫,却都闪着光。很快,这条动态被转发、点赞,登上了同城热搜。

有人留言:“谢谢你,让更多人看见。”也有人质疑:“别人跑那么快,看得清吗?”面对质疑,他选择沉默,以行动作答。“能多一个人看到,就多一分希望。”他说。

他记得一个叫张林涛的孩子。那张照片贴在他背后跑了两场比赛。后来,孩子的母亲通过抖音联系到他,说“谢谢你帮我孩子跑”。

“我其实什么都没做,只是多贴了一张纸。”蔡翔宇说。那一刻,他突然明白,很多善意不一定能立刻改变结果,但它能照亮一点黑暗。

如今,全国“宝贝回家”马拉松公益寻亲计划已有上万人参与,数据库中登记了四五百名失踪儿童的信息。蔡翔宇的团队是其中最年轻的一支。

合新闻记者 王书浒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
关键词:

最近更新